2025中国网球公开赛_中网赛程签表+直播比分一网打尽恽代英诞辰130周年之际华中师大青年学子8省份追寻杰出校友红色足迹 “中国青年永远的楷模”什么模样

2025-08-07

  中国网球公开赛,中网2025,China Open网球,中网赛程,中网签表,中网直播/全面聚焦2025中国网球公开赛(China Open)赛程、签表、比分直播、冠军赔率及选手动态,打造中文网球资讯首选平台。恽代英诞辰130周年之际,华中师大青年学子8省份追寻杰出校友红色足迹 “中国青年永远的楷模”什么模样

  发稿时间:2025-08-06 06:15:00 作者:唐艺卓 薛雨欣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华中师范大学恽代英足迹寻访团在中国历史展览馆参观学习有关恽代英的革命事迹。

  “不曾想,几把旧算盘、几本翻旧了的笔记簿,那些最寻常不过的器物,却曾精密计算过中国农民命运的沉浮。”近日,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博士生单婷婷面对学弟学妹,分享寻访恽代英足迹时在广州农动讲习所旧址的见闻,感慨不已。

  走在展馆中,凝视着老旧的桌椅、泛黄的纸页,单婷婷真切地感受到原来革命并非虚无缥缈的豪情口号,而是由无数实在的脚印铺就——既有黄埔学子沙场上的慷慨奔赴,也包含农讲所里日复一日的灯下笔耕。

  回到学校后,单婷婷在实践日志中写道:“历史如海,个体渺小如舟;然而每一次对革命足迹的丈量,都为我们这叶小舟添上压舱的砾石。”

  2025年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早期领导人、中国青年运动的领袖、华中师范大学杰出校友恽代英诞辰130周年。2024年年底至今,华中师范大学校院两级专兼职团干、130余名师生组成“恽代英足迹寻访团”,奔赴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江苏等8省份,追寻恽代英的革命历程。

  华中师范大学恽代英足迹寻访团师生在湖北省黄冈市的八斗湾共存社旧址重温入团誓词。

  “新时代青年应该如何传承红色法治基因?”寻访团出发前,法学院2024级研究生肖博涵在实践日志上写下自己的疑问。

  “从1939年复刊号中的‘抗日’‘救亡’,到1948年复刊号中的‘新中国’,一代代中国青年的理想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阅读着由恽代英担任首期主编的刊物《中国青年》,这个曾策划过无数场法治宣讲的00后小伙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从未像那一刻般被直击心灵。”

  返程车上,摩挲着膝上的《中国青年》创刊号复刻本,肖博涵在日志里写道:“它是在法律援助中心接听的每一通咨询电话,是在模拟法庭上的每一次据理力争,更是每一位新时代青年维护公平正义的不变初心。”

  “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才会被称为‘中国青年永远的楷模’?”2021年,初入大学的姜欣娜每次路过校园里那座显眼的恽代英雕像时,心底就会冒出这样的疑问。

  跟随恽代英足迹寻访团的脚步,姜欣娜来到南京建邺区茶亭东街242号,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旁的一座低矮红砖瓦房里,彻底解开了这个困惑。

  走进瓦房,映入眼帘的是破旧的囚室、逼仄的空间、斑驳的木板床、昏暗的灯光,这里就是恽代英的殉难处——原中央军人监狱旧址。1931年,年仅36岁的恽代英在此写下“留得豪情作楚囚”的著名诗篇,从容就义。

  “面对无止境的压抑、阴森、恐怖,恽代英选择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回到学校后,每每路过恽代英广场,看着石像基座上周恩来总理为恽代英写下的“中国青年永远的楷模”题词,姜欣娜总忍不住驻足,“想起南京之行中那些让人热泪盈眶的瞬间,坚定了自己脚下的路。”

  “封面上‘中国青年’四个魏碑体字,是恽代英先生亲自题写的。”在中央团校中国青年运动历史展览馆讲解员的引导下,法学院2024级研究生马双驹微微仰头,看到了墙面稍高处陈列的1923年10月出版的《中国青年》创刊号原件。

  暖黄色的射灯下,泛黄的纸页边缘已经微卷,油墨印着的发刊词“引导青年到光明之路”依然清晰。

  这位年轻的恽代英菁英学校骨干学员表示,实地寻访中收获的记忆让恽代英的精神不再只是书本上的名字,这种精神变得触手可及,并化作组织每一场活动时的责任担当、解决每一个同学诉求时的耐心细致……

  在武昌中央农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的操场上,华中师范大学恽代英足迹寻访团成员、恽代英青年讲师团单婷婷同学带来“弘扬恽代英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主题团课,大家围坐聆听。

  江苏省常州市恽代英纪念馆展厅内,恽代英新闻采访团成员、新闻传播学院2023级本科生李尚翼举着摄像机,对准了玻璃展柜中的一支锈迹斑斑的钢笔。

  “起初,我只是简单地把这次实践当作一次摄影任务。”李尚翼坦言。直到耳边响起实践队员们震耳欲聋的誓言,镜头扫过泛黄的《中国青年》创刊号与烈士手书的家信,他的眼眶不由自主地发酸了:“原来,按下快门不仅是记录画面,更是在与历史对话、在向未来讲述。”

  “恽代英在中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前身)求学时便立下‘利社会、利国家、利天下’的誓言,这件长衫是他奔走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见证。”让恽代英新闻采访团成员、新闻传播学院2023级本科生吴亿湘至今难忘的,是一件灰布长衫。

  恽代英故居展柜中,灰布长衫袖口的磨损痕迹在阳光照耀下格外醒目。凝视着长衫,吴亿湘不由得浮想起恽代英身着长衫,带着青年们走街串巷送进步刊物,哪怕衣衫磨破也甘之如饴的样子。

  “而今天,我们中的一些人计算‘做这件事能加多少综测分’‘参加志愿活动能否写进简历’,把社会服务当成‘加分项’,少了那份不问回报的热忱,多了些急功近利的浮躁。”她在反思。

  在吴亿湘看来,当今时代,尚在校园的大学生们或许做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可以在支教课堂点亮乡村孩子的梦想,在科研实验室助力攻关“卡脖子”技术。

  在常州三杰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吴亿湘写下恽代英的名句:“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

  从四川泸州实践回来后,计算机学院2023级本科生吴静更明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作为恽代英青年记者团的一员,自己的工作不仅仅是记录校园新闻,“更是在每一次拍摄、每一次撰稿中发出恽代英精神的时代回响。”

  大一刚入校时,吴静喜欢在学校的利群书社看书,木质书架间飘散的墨香、墙上各种各样的标语,还有那些在暖黄灯光下专注学习的身影,构成了她对学校最初的记忆。

  “直到很久之后,我才知道,这里就是恽代英1920年创办的进步书社旧址。”在对校史的学习中,吴静逐渐了解到,百年前,恽代英就是在自己坐过的地方,组织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用一本本革命书籍点燃了无数青年的信仰之火。

  寻访途中,吴静曾见过一张老照片:战争年代,流亡学生们围坐在油灯旁学习。回到武汉后,剪辑寻访视频时,自己同样是挑灯夜战。时空重叠间,吴静忽然懂得:“传承恽代英精神不是让今天的青年复刻过去的苦难,而是要在物质丰裕的时代,警惕‘精致’背后的精神贫瘠,在‘快节奏’的裹挟中守住‘利天下’的初心。”

  年均创作主题MV和活动视频140余个、发布青年资讯300余篇、拍摄活动照片万余张……吴静和恽代英青年记者团的伙伴们用新媒体技术让革命历史焕发了新的生机,恽代英的故事获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转载,系列作品获省级以上荣誉近20项。

  “作为学校团委纪念恽代英诞辰130周年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重要组成部分,恽代英足迹寻访构建起了‘可触、可感、可传、可行’的思政教育生态链。”华中师范大学团委书记苏晓刚介绍。

  华中师范大学恽代英足迹寻访团在中国历史展览馆参观学习有关恽代英的革命事迹。本文图片均由华中师范大学团委提供

  2023年,进入大学校园不久的袁嘉泽在恽代英广场与“校友”恽代英初次相遇。通过在互联网上搜索的资料,袁嘉泽了解到他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之重要。“自那时起,我默默地将他的精神记在了心中。”

  当学院群里辅导员转发校级学生组织的招新信息时,袁嘉泽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恽代英互助社。这是为了纪念恽代英,华中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联合会专门设立的部门。

  “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报名加入。”自此,袁嘉泽投入到了志愿服务工作之中。统计显示,2024年,袁嘉泽组织青年学子积极投身献血车进校园、武汉马拉松、武汉网球公开赛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共2200余场,累计招募3.5万余名志愿者,服务超33.9万小时。

  站在武汉革命博物馆内的五大会址纪念馆前,心理学院2022级本科生、校学生会成员陈梦芸回想起了去年5月,参与筹备原创话剧《你好,恽代英》的场景。

  话剧创作前期,编撰剧本的同学们常常围坐在一起研读革命历史文献。看着大家投入其中激烈讨论的模样,陈梦芸忽然明白了:“红色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灌输,而是要让青年在实践中触摸历史的温度。”

  演出现场,当“恽代英”带领青年学生振臂高呼“青年要像火柴,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时,观众们自发起立,一同高举手机亮起灯光与舞台遥相呼应。“仿佛百年前的青春光芒穿越时空,落进了当代青年的掌心。”

  “我们不仅要当好红色基因的保管员,更要成为创造性转化的传播者,让百年青春故事在桂子山上永远鲜活,永远年轻。”这位校学生会文体中心负责人说。

  抚摸着湖北黄冈八斗湾共存社旧址斑驳的砖墙,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21级本科生温灿脑海中闪过三年来无数个在恽代英雕像前驻足的瞬间。“那时的我还不明白,这位戴着圆框眼镜的青年先驱,究竟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怎样的精神密码。”

  在八斗湾共存社旧址参观期间,温灿与寻访团成员一同重温恽代英、林育南、林育英等革命青年创办浚新学校、成立共存社的红色岁月,正是在这里,他们在沉沉黑夜中燃起湖北运动的革命火种,成为中国的早期组织之一。

  看着浚新学校里恽代英曾经用过的文具,温灿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温度:“三年来一次次因为学生工作、校园活动、思政作业在恽代英广场抬头仰望,今天终于走过他的来时路。”

  大二时,温灿曾在暑期支教时向34名留守儿童介绍恽代英的革命事迹。今年9月,她将作为华中师范大学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奔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支教。她说:“我一定要再上一堂思政课,把寻访到的恽代英故事讲到祖国西部去。”

  武汉市桂子山上的主干道桂中路旁,身着长衫、手握书本的恽代英雕像在校园里静静伫立。上下课高峰期,川流不息的青春面孔从雕像身边经过,与百年前一样,他的名字依然与青年紧紧相连:校团委指导的恽代英菁英学校、恽代英青年讲师团、恽代英青年记者团,新闻传播学院培养的恽代英新闻采访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起恽代英青年领袖培养班,法学院成立了恽代英法治宣讲团……

  “北京大学有李大钊,南开大学有周恩来、,而恽代英就是我们华中师范大学最亮丽的‘红色名片’。”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退休教授、今年78岁的李良明多年来坚持为恽代英菁英学校学员等青年学子授课,讲述恽代英生平故事。

地址:363050.com 客服热线:363050.com 传真:363050.com QQ:363050.com

Copyright © 2012-2025 2025中国网球公开赛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